地址:浙江省寧波慈溪市宗漢街道江東村趙家138號
電話:0574-63212199(人事部)
13958261122(饒經理)
13858319447(胡經理)
網址:www.brawdraw.com
霧霾致104城市重度淪陷 中國進入生態還債高發期
副標題:霧霾 環保 碳排放 2013-12-14 09:34 來源:北極星環保
2013,拿什么拯救你――“爆表”的霾!
2013,霧霾幾乎席卷大半個中國。
104個城市重度“淪陷”,平均霧霾天創52年之最;多地橙色、紅色預警不斷,PM2.5增至700、1000,爆表的“霾”紀錄,令人震驚。
“應急”措施難管用,“霾天”卻成常態化。13億中國人,該如何應對這場“生態災難”?
104個城市重度“淪陷”,應急“關停”成常態
10日,按照《遼寧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暫行辦法》,依據超標程度,遼寧首次給8個城市開出“霧霾罰單”,罰繳總計5420萬元。
12月,中東部遭遇入冬以來最嚴重霧霾,盡管不少環保部門進入“戰時”應急,仍無法阻擋上海、南京、杭州等地持續入圍重污染“黑榜單”。就在長三角上空的霧霾漸散之時,空氣“尖子生”海口、福州又籠罩在霾下。
生活成本“倍”增長。面對無法驅散的霧霾籠罩,空氣凈化器、PM2.5活性炭口罩,與防霾有關的商品迎來銷售“井噴”。
“抗霾攻堅戰”變為曠日持久的“應急舉措”:學校停課、公車停駛,污染企業緊急“拉閘”……這些無法改變:8億多人在嚴重污染的空氣中,“連呼吸都困難”。
全國人大環資委巡視員何嘉平指出:“‘霾禍’非一地一域之痛,密集出現的霧霾污染,正衍生為‘生態災難’。大氣污染呈現頻率高、‘復合型’等新特點。”
――區域性污染愈演愈烈。北起哈爾濱,南至三亞,無一幸免。遍布東、中、西部的污染,正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“公敵”。
――持續時間長。2013年的“霧霾1月”里,北京有25天被灰霾籠罩。霾不但秋冬常有,夏季也時有發生。京津冀、長三角一些城市,灰霾天數達100多天,個別甚至超過200天。
――空氣質量觸目驚心。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成霧霾“重災區”,每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區5倍以上。其中長三角空氣質量總體超標60%,而京津冀地區的這一數值超標則高達180%。
――污染“元兇”日益復雜。污染類型從原來單一的“煤煙型”向“燃煤煙氣+汽車尾氣”轉變;多種污染物相互反應形成的“二次污染”日益凸顯;人口密度過大致中心城市污染排放更加集中。
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孟克文對記者表示,文化多元是他們喜愛的北京,但霧霾讓一切蒙上陰影,首都吸引外籍精英正面臨挑戰。
進入生態“還債”高發期,治霾怎能“掛空檔”
榮膺“世界第二大經濟體”,卻不得不為“中國速度”積累的“生態赤字”買單。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對此憂心忡忡。
一團團“黑霧”涌向天空,空氣中漂浮著鐵銹味……記者不久前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組到霧霾“重災區”河北調研,發現部分村鎮仍停留在“村村點火、戶戶冒煙”的工業化前期階段。
就在重霾籠罩之下,記者調查發現,仍有一些化工廠在冒黑煙,工地在揚塵,秸稈在焚燒?當面臨基本的生存危機時,不少企業和地方實在需要反躬自省。
無法回避的區域聯動,地方保護卻又制約著聯防聯控。中國經濟與生態“雙贏”的道路,遠非想象的那樣平坦。
北京市環保局環境監測處處長劉賢姝直言:“2012年首都污染物排放量幾乎等于增加一個小到中型城市的排放量,大大超過環境承載力”。
對處在轉型關口的中國,霧霾絕非僅是環境的災害,更是對中國高能耗增長模式的嚴重警示。
據“十一五”規劃,我國煤年消耗量應控在25億噸,實際卻達近34億噸;水泥實際年產高達近19億噸,幾乎等同世界其他國家產量總和;粗鋼實際產能6.26億噸,為其余經合組織成員之和。
郝吉明院士直言:“現在一噸鋼的利潤只值四五毛錢,造成的資源消耗、污染、排放那么大,發展的賬怎能不好好算?!”
只追求對“環境承載”的“資源”供給增加,而不對“污染排放”的“消費”需求進行管控,是頭疼醫頭,“消費”恐成脫韁野馬。
“最擔心的就是‘口號’環保。”著名環保專家曲格平指出,中國正在進入生態“還債”高發期,但一些地方面對污染的“罪魁禍首”,習慣給GDP讓路,大搞回避、拖延術,迫使環保陷入被動應付。
環保產業總體水平低,制約污染治理效果。一來,不少排污企業將環保設備“束之高閣”,僅為應付檢查、使用率不高;二來,低價次品設備搶奪主流環保市場,劣幣驅逐良幣。
破解“吉登斯悖論”,走出“治不勝治”怪圈
“如果發展的結果使健康人變成了不健康的人,變成了瘸子、跛子,這是對發展的一種諷刺。”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說。
“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管白天黑夜地開著SUV?這些車的駕駛者必定已知道,他們正在加深一場與世界氣候有關的浩劫。”破解人人都知道環境惡化不好,可是誰也不愿改變自己的“吉登斯悖論”,必須依靠不斷的變革,利益關系的再調整是關鍵。
沒人能置身事外,沒人可獨善其身,一場嚴峻的“呼吸保衛戰”已經打響。環保國策入法、污染信息公開、按日計罰……這些制度開始對污染亮出利劍。
“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,對水土資源、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。”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,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離任審計,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,這被業內視為“扭轉唯GDP船頭”的風向標。
專家表示,加大資源消耗、環境損害、產能過剩等指標的考核權重,這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真正從口頭表態落實為具體行動。
推行節能量、排污權、水權交易制度,是撬動減排常態化的“杠桿”。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杜少中認為,“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”的三中全會精神,預示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提上議程。
今年6月至11月底,深圳、上海、北京三城市碳交易市場陸續上線交易,率先啟動碳排放交易探討市場機制節能減排,這意味著,中國運用市場化手段“降污治霾”的時代已全面開啟。
大氣污染問題是經年累月形成的,治污減霾注定是一場持久戰。將“綠色文明”作為使命,企業、公眾也應行動起來。給工業廢氣、汽車尾氣、生活燃煤等大氣污染源多加一個“過濾器”,城市空氣就會多一分清新。
環境污染面前誰都沒有特權。你所站立的地方,就是你的中國,你怎樣,中國便怎樣……